发布日期:2024-11-04 10:22 点击次数:186 |
“黄帝内针”针灸学派治病思路来源于《黄帝内经》,是经络辨证的代表学派之一。该针法治病的机理在于调和阴阳,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临床效果显著。
脑鸣指患者自觉脑内鸣响的一种病症,或如蝉鸣,或如鸟叫,或如潮声,可时发时止,也可持续不止。《医学纲目·肝胆部》称其为“天白蚁”。现代医学对本病研究甚少,发病机制仍未明,多认为是脑供血不足或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恼怒等诱发,且无有效治疗方法,常令患者痛苦不堪。笔者临床遇见一例脑鸣患者,自述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均无明显改善,笔者尝试用“黄帝内针”疗法予以治疗,收效甚速,现将诊疗经过整理分享如下。
代某,男,68岁,2023年1月18日初诊。主诉:头部鸣响伴头昏1年余,加重1周。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昏,自觉头部嗡嗡作响,无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等表现,否认高血压病、心脏病等病史,曾间断于各个医院就诊,口服营养神经类药物及中草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自觉头部鸣响加重,伴后枕部闷胀不适,失眠,入睡困难,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血压138/86mmHg,纳可,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舌中苔稍腻,舌下络脉迂曲粗大,脉弦数。
诊断:脑鸣(肝阳上亢)。
治则: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治疗:采用直径为0.30mm、长度为40mm的毫针。先取患者左侧后溪、头顶百会刺入,嘱患者调神感受后头部变化,再依次取左侧申脉、足临泣、陷谷、太冲刺入。其中后溪朝向合谷穴方向刺入约30mm,平刺百会约15mm,刺申脉时,针尖稍向上斜刺约10mm,太冲顺经斜刺约20mm,余穴直刺约15mm。留针45分钟,留针期间给患者做导引调神,通过调神促进机体阴阳的自和,隔日治疗1次。
第1次治疗,取左手后溪及头顶百会后,患者诉后头部胀闷即刻缓解。第2次治疗加刺左侧内关、三阴交以调理心神,两穴均直刺约15mm。第3次治疗时,患者诉脑内鸣响缓解一半,予加刺左侧中渚、合谷、劳宫,其中劳宫、中渚直刺约10mm,合谷直刺约15mm。第4次治疗同第3次。第5次治疗后患者诉脑内鸣响近乎消失,为巩固疗效,隔日再续前法治疗一次。整个针刺治疗用时约2周,共计6次。2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
按 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肝气过旺,气有余便是火,日久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是本,肝火上炎是标,痰饮、瘀血是病理产物,本病虚实夹杂。所谓“火曰炎上”,加之情绪激动易惹可推动气血上逆头面,故出现患者脑部鸣响加重。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患者后头部胀痛明显,急则治其标,治宜先使亢逆上涌之气血下降。“黄帝内针”用针之法理在于调和阴阳。按“黄帝内针”取穴原则,后头部经脉主要为太阳经和督脉,故取既通督脉又为太阳经同气相求的后溪治疗,此为“黄帝内针”之辨位归经,也是“同位同气点”和“同经同气点”。又因患者为男性,按男左女右调和阴阳法则,故取左手的后溪治疗。百会为巅顶之交会穴,可疏调局部经气。患者为全脑内鸣响,整个脑部辨位归经包含了太阳经(后头)、阳明经(前额)、少阳经(两侧)以及厥阴经和督脉(巅顶),故治疗取太阳经在足部同气点申脉,少阳经在足部同气点足临泣,阳明经在足部同气点陷谷,以及厥阴经在足部同气点太冲,同时太冲和足临泣又可降肝胆之火,符合治病求本原则。
站群论坛第2次治疗时急症已缓和下来,故加刺内关、三阴交调心神,是因心主神明,肝火扰心为母病及子,故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第3次治疗时患者脑鸣缓解一半,为加强治疗,故找更多与脑部对应的同气点治疗。患者在累积了6次针刺治疗后,疗效发展为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其取穴思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是本病取得疗效的根本法则。(李井龙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