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28 18:27 点击次数:169 |
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还要吃得科学。然而,普遍易忽视的是进食前后的养生保健(尤其是在食后),从而影响饮食的效果,甚至危害健康。这里向您介绍几则古人的食后养生法。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食后宜欣赏音乐
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因为饭前食后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书中亦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据说道家用一套“音符”奏出柔和清越的音乐,以配合进食,并说这样可以“陶冶性情、溶溶似醉,元气归宗,乐以忘忧”。从这里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柔和轻快的音乐,乃至赏心悦目的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而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此相反,喧闹嘈杂的声音,强烈激昂的节奏,缠绵悲凉的声调,混乱不堪的环境,污浊难闻的气味,毫无疑问地会对情绪和食欲、消化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食后欣赏轻柔明快、美妙动人的乐曲,对人体大有裨益。
365站群食后宜摩腹
孙思邈说:“平日点心饭吃,即以热手摩腹,出间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令食消化)之。”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息,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千金冀方》),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措施。饭后以热手轻轻摩腹,手法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或以顺时针方向,用手掌环转推摩,显然能促进腹腔内血液循环,加强胃肠消化功能。经常行此食后养生按摩法,必定对身体大有好处。
孙思邈还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诸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病,都是本法的适应症。其作用机制除了上述几点外,还由于食后摩腹作为一种良性刺激,经传入神经送给大脑皮层,引起有益于调节各和生理机能的条件反射,从而对更多疹病产生治疗作用。疗效能否兑现,主要在于方法得当和持之以恒。当然,在此同时,还要遵守其它养生原则,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食后宜缓行
上述食后养生法已经提到饭后缓行的问题,这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保健方法之一。孙思邈曾强调:“食毕行步踟距(要走不走的样子)则长生”(《千金翼方》)可见,食后宜行步,行步宜缓慢,这对食物的消化和人体的休息是有利的,古人强调“饱食勿便卧”,“食饱不得急行”,是因为食后便卧会使饮食停滞,不易消化,即中医所谓“气血凝结”,“脾失运化”。而食后急行会损害健康,引起疾病。
此外,饱食后跳跃、登高、俯身等活动都是应当避免的。《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可见食后缓行以数百步为宜。《寿世保元》指出:“食后便卧令大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尔。食讫当行步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有所作为,乃佳。”
食后宜漱口
经常漱口,适时刷牙,可使口腔清洁和牙齿坚固;并能防治口臭、龋齿等疾病。但一般人都在早晨刷牙,而忽视饭后漱口,使食物残渣存留于口中。所以,《金匮要略》指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