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1-11 16:22 点击次数:62 |
I导读:王旭高氏治疗肝病有三十法,可见其对肝的生理病理和用药的理解是很深的。西医有诊疗指南,这一篇也能说是肝病的诊疗指南了,见何症、初用何药、若不效改用何药,条理清晰。许多治法平时我们可能混为一谈,其实是有不同的。
—本文约3800字,预计阅读7分钟—
365建站图片
王旭高治肝法探讨作者/黄文东著述 胡建华整理摘自《内科名家黄文东学术经验集》(1994)作者介绍:黄文东(1902~1981),男,汉族,江苏省吴江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授。1921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历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他受业于清代名医丁甘仁,尽得其传而多阐发,并博采李东垣、叶天士两家之长,形成黄氏独特的学术流派。主编《中医内科学》。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黄文东医案》、《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 等。图片
王旭高氏治疗肝病共三十法。他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指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由于肝主藏血,其性刚强,故称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内科疾病中,外因多以风邪为诱导,内因多由情志的怫逆,若病从肝起,其初为肝用过强,或气郁而化火,或阳动而上扰,甚则肝风翕张,皆属于标实;病久不愈,则肝体受伤,而气火风阳之变动,依然存在,乃属于本虚而兼标实。
其中有挟寒者,偶因寒凉的侵袭;挟痰者,乃指痰浊的滋长。故谓“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及其病势发展,则上犯心肺,侵脾侮胃,下及肾脏。因此,肝病最为复杂,而范围甚广。兹就原著治肝三十法,结合本人的体会,分类编写,提供临床应用参考。一、肝气
1. 疏肝理气法适应症:肝气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
用药: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等。寒加吴萸,热加丹皮、山栀,痰加半夏、茯苓。
2. 疏肝通络法
适应症:用前法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
用药:旋复、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3. 柔肝法
适应症:肝气作胀,疏之更甚者。
用药: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热加天冬、生地,寒加苁蓉、肉桂等。
4. 缓肝法
适应症:肝气甚而中气虚者。
用药:白芍、炙甘草、大枣、淮小麦、橘饼。
5. 培土泄木法
适应症:肝气乘脾,脘腹胀痛,曾用疏肝气无效者。
用药:六君子汤加吴萸、木香、白芍。
6. 泄肝和胃法
适应症:肝气乘胃,脘痛呕酸。
用药:二陈汤加左金丸,或加金铃子、白蔻仁。
7. 泄肝法
适应症: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用药:金铃子、延胡索、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川椒、肉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以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主法。
8. 抑肝法
适应症:肝气上冲于肺,猝然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用药: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等。
按凡属肝病患者,一般可见右胁气胀作痛,甚则及于左胁,兼有神疲乏力,饮食不香,舌苔腻或薄腻,脉弦和细弦等症。
如用疏肝理气法而效果不显者,此不仅肝气郁结,乃属营气痹窒,络脉瘀阻,舌质可见青色。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应用疏肝通络法,即于疏肝理气方中,加入和营通络之品。同时辨别寒、热偏盛,挟痰浊与否,以及脾胃方面的症状,按此加减施药,故多能获效。
患肝病日久不愈,多见面色萎黄,重者面色苍黄,眶有黑圈,腹胀胁痛较甚,形瘦神疲,食少便溏,舌质淡红或青紫,苔腻黄或灰,间有裂纹,脉象弦细。
若用疏肝通络之法仍不见效,则须用柔肝、缓肝之法为主,疏肝通络之法为佐,并根据不同兼症予以施治。
如大便溏薄,参用培土泄木之法;脘痛呕恶,参用泄肝和胃之法,使肝体柔和,则病势自可减轻。如当患者出现腹水,拟用峻下之剂,则尤须慎重,用之不当,肝脾受损,病势往往反复,不易痊愈。
关于肝病的恢复问题,还应该从肝体受伤出发,首先考虑采用诸法中占重要地位的柔肝、缓肝之法,肝为刚脏,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之令以平之,脾胃生化气血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化为柔和之体,可以说明养肝之体,是恢复期的根本治法。但因久病体弱,虽症状已有改善,而肝功能恢复不易,不能急于求功。二、肝风
王氏说:“肝风一症,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
1. 凉肝以熄风和阳
适应症:肝风初起,头目昏眩。
用药:羚羊、丹皮、甘菊、钩藤、石决明、白蒺藜。
2. 滋肝以熄风潜阳
适应症:前法不效时用之。
用药: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
3. 养肝血以熄风
适应症: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
用药:生地、归身、杞子、首乌、天麻、牛膝、三角胡麻。
4. 培土以宁风
适应症: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用药:人参、甘草、麦冬、白芍、菊花、玉竹,亦即缓肝法也。
5. 暖土以御风寒
适应症:风寒头重苦极,不知食味。
用药:《金匮》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姜、枣)。此法非治肝,实补中也。
按高血压患者,或头目昏眩而血压不高者(属于气血虚者例外),先用清肝潜阳之法(羚羊可除),多能获效。但因肝阳易扰动,疗效很难巩固,如果阴血不足,又当以滋养阴血为主,平肝潜阳为佐。如果肝风内动,肢麻、经络牵掣,仍用滋养阴血为主,加入潜阳熄风,剂量宜重,但以舌红、脉弦者为宜,重者可以导致中风,须及早注意。
患有高血压或头目昏眩而血压不高又属于气血两虚(或肥人气虚有痰)的患者,可用补气药为主,加入养肝、化痰等药,即用培土以宁风之法。患者大都面白无华,舌质淡胖,脉象虚弦,不宜偏用滋阴清凉之剂。
阳虚之体(或老年人兼)有风虚眩晕之症,也可用温药扶阳为主,加入健脾益气等药,即用暖土以御寒之法。
患者面色无华或晦黄,舌质淡胖,脉象沉细,如用滋养之剂,则不能见效。三、肝火
王氏说:“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
1. 清肝法
适应症:症如上述。
用药:羚羊、丹皮、黑山栀、黄芩、连翘、竹叶、夏枯草。
2.泻肝法
适应症:清肝不效。
用药:龙胆泻肝汤、泻青丸(龙胆草、山栀、大黄、川芎、当归、羌活、防风、竹叶)、当归龙荟丸。
3. 镇肝法
适应症:泻肝不效。
用药: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
4. 清金制木法
适应症: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
用药: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5. 泻心火法
适应症:肝火实,而见心肝火旺之症者。
用药:甘草、黄连。即“实则泻其子”。
6. 益肾水法
适应症: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
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即“虚则补其母”,亦乙癸同源之义。
四、其余十一法
以上共十九法,甚为明晰。以下十一法,看似有重复之处,却略有不同:
1. 化肝法
适应症: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
用药:青皮、丹皮、陈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此方名化肝煎,是取清化肝经气火之意,亦即疏肝理气加减法之一。
2. 温肝法
适应症:肝有寒,呕酸上气。
用药: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亦疏肝理气加减法之二。
3. 补肝法
适应症:肝病不愈,肝体自伤。
用药: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这是柔肝的更进一步治法。
4. 补肝阴
用药:地黄、芍药、乌梅。
5. 补肝阳
用药:肉桂、川椒、苁蓉。
6. 补肝血
用药:当归、川芎、川断、牛膝。
7. 补肝气
用药:天麻、白术、菊花、杜仲、羊肝、细辛、生姜。
补肝阴与补肝血,虽有所区别,但不能完全划分,均可附属于上列补肝法之中。补肝阳和补肝气,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原著未有说明,用药亦难解释。
8. 敛肝法
酸能补肝,可与前法并进。
用药:乌梅、白芍、木瓜。
9.平肝法
用药:金铃子、白蒺藜、钩藤、橘叶。
10. 散肝法
木郁达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方如逍遥散。
11. 搜肝法
即搜风之意。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召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
用药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平肝法适用于初起肝胃不和之证,较泄肝和胃法为轻。
散肝法以柴胡为主,适用于肝气抑郁之证,初起时可加入疏肝理气法中。
所谓搜肝法,乃以熄风祛风药物,应用于中风之证。搜风熄风之意,实非肝病之常法。
五、结语
王旭高氏治疗肝病的著作,很有临床指导意义。就目前所看到的肝病,从它的病因病机来说,一为外邪而入里,或为饮食所伤,肝脾不和,以致湿热郁蒸;一为情志所伤,肝气郁滞,久则化火伤阴;一为疲劳伤肝,气虚血亏,渐致络脉瘀阻,而三者又有关联。因病情复杂,虚实相参,症状繁多,治法要从多方面考虑。
除肝气、肝风已举例说明外,关于肝火问题,涉及的病症较广,已如前述,而其中亦有虚实之分,所举直接治肝与间接治肝诸法,在临床上亦常广泛应用。如能辨证精确,立法用药得宜,均可取效。在上述三十法中,对前十九法领会较深,其后十一法,似有可以商榷之处。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