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14 20:53 点击次数:180 |
参考资料:
《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历代名方精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我行医三十余年,抚脉无数,问诊成千,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不是“医生,我咳嗽”,也不是“我血压高”,而是——“我这肩膀咋老疼得跟铁板一样?”接着,腰也疼,腿也酸,一坐久了就站不起来,一走远了膝盖就发麻。你别说,还真不是你一个人在喊疼,几乎家家都有“腰酸背痛一族”。
我今天就要和大家说说一个千年古方,药味就两味,却能“上镇肩颈之痛,下安腰腿之疾”,用好了,比你捶背、贴膏药、扎热水袋强十倍!
这方子不新鲜,老祖宗早就写在书里头了,只是现在知道的人少,用得好的更少。咱们今天就把它讲透、说明白,让你心里不打鼓,手上有法子。
这“千年止痛名方”哪来的?不是我拍脑袋编的,是出自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后世《医学心悟》里头的经典之选。两个药,一个叫川乌,一个叫草乌。
听着是不是有点熟?对,很多膏药、跌打酒里头都有它们的影子。可惜你贴的是影子,我说的是灵魂。
图片
365建站川乌、草乌,两兄弟,一个走阳明经脉,一个走少阴肾经,性味辛热,有毒,专治寒湿痹痛。这“毒”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中医说的“峻药”,用得好像猛将,用不好才成伤兵。
我给一个河南漯河的老大爷用过这个方,偏方不偏,效果真快。他原来是个木匠,年轻时爬高上低,六十岁开始肩膀像灌了铅,晚上翻身都疼。我给他做了个改良版的“乌药通痹汤”,用川乌、草乌配合牛膝、防风、羌活,每天煎服一剂,十天后他打电话来:“医生,我现在提得起锤子了!”
这两味药厉害在哪?
川乌,入肝肾,通经络,散风寒,最善走上焦,专治肩颈、臂膀冷痛麻木。
图片
草乌,走下焦,祛寒湿,通痹阻,对付腰膝冷痛、行走不利是一把好手。
这药一上,一下,一个攻其标,一个治其本,像是左右护法,把你从“疼得走不动”的状态拉回来。
你可能要问了:“这不就是普通风湿吗?为啥那么多人肩颈腰腿都疼?”
我告诉你,这病根在“寒湿”,跟你住哪儿、吃啥、怎么睡觉、天气变没变,都脱不了干系。
北方人,冬天屋里暖气,外头零下十几度,一出门寒风钻骨,寒湿容易侵入关节;南方人,梅雨季节湿气重,地板发潮,一坐三四小时,腰就开始“抽筋式”疼。还有喜欢吹空调的,睡觉不盖被的,天天喝冷饮的,都是“自找的寒湿”。
中医讲,“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痹”,痹就是现在说的关节疼、肌肉痛、筋骨僵。而川乌草乌这两味药,就是为这三邪量身打造的“拆弹专家”。
不过你听我说完别急着自己去抓药。这俩药“有毒”,用量、炮制、搭配都讲究得很。我曾经接诊一个年轻人,自己在网上买了草乌泡酒,结果喝了两口,嘴唇发紫、心跳加快,差点没送进ICU。
为啥?草乌、川乌未经炮制含有乌头碱,剧毒。中医早就规定必须经过“甘草水煮”或“生姜水煎”,才能去毒存效。
而且这药不能空腹吃,不能长期吃,也不能单用,必须配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药,比如桂枝、当归、乳香、没药。
你看,这中医不是“抓一把草煮一煮”那么简单,它是门系统工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还要讲究个“辨证施治”。
我再给你讲个例子,是我在贵州贵阳出诊时的事。一个六十五岁的苗族老太太,腰腿痛二十年,走路靠拐杖,西药吃了一堆,贴膏药贴到皮肤都过敏。
我给她用了“乌附汤”,川乌、草乌配合附子、细辛、桂枝、牛膝,前后用了一个月,老太太不但能走路,还能下地种菜,笑得合不拢嘴。
她家住在山腰上,潮湿重,爱吃冷饭凉菜,穿得也少,这就是典型的“寒湿困络”。我说:“你这不是老了,是冻多了。”
她点点头:“这话说得真在理。”
你可能还想问:“除了吃药,还有啥办法防这病?”当然有。
第一,保暖,尤其是肩、腰、膝三处,冷不得。
第二,动起来,别老坐着,筋骨要靠“动”来养。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第三,食补要跟上,姜枣羊肉汤、牛膝炖鸡腿,都是好方子。
还有一个小偏方也告诉你:川乌、草乌各5克,切片,泡脚用,水温控制在40度,泡20分钟,能通经络、祛风寒。不过泡完要立刻擦干穿袜子,别让寒气又钻了进去。
图片
讲到这儿,你该明白了吧,肩颈疼、腰腿痛,不全是“年纪大了”的错,也不是“劳累过度”就能解释的,中医看的是“寒湿瘀阻”,根源要拔,方法得对。
川乌草乌,这对“止痛双雄”,不是神药,但用得巧,是妙手回春;用得错,是自找麻烦。
这就是中医的智慧,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因人施治,不迷信、不盲从,尊重身体,也尊重自然。
健康建议来一波,简单明了,不绕圈子:
1. 肩腿疼别忍,越拖越难治;
2. 用药得请医,不可自作主张;
图片
3. 天冷别贪凉,保暖是根本;
4. 吃动要平衡,筋骨靠日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